济南南郊医院相马宁教授:内镜治疗,食管癌诊疗的“微创利器”
提到食管癌,很多人会联想到开胸手术的创伤与风险。食管癌全球发病率第10位、死亡率第6位。其中鳞癌占比最高,日本87.9%为鳞癌(欧美则以腺癌为主)。表浅型食管鳞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以内)预后较好,5年总生存率约80%。
但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食管癌治疗已进入“微创时代”。长期坐诊济南南郊医院消化内科的日籍专家相马宁教授,在食管癌内镜诊疗领域有着丰富经验,他指出:“内镜治疗为早期食管癌患者提供了创伤小、恢复快的方案,同时又是中晚期患者姑息治疗的重要手段。”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症状隐匿,不少患者确诊时已错过最佳手术时机。相马宁教授介绍,内镜技术的突破改变了这一困境:通过高清消化内镜,医生能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病变,结合染色、放大等技术精准判断肿瘤范围与深度,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对于早期食管癌(肿瘤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是主流治疗方式。相马宁教授解释:“这类手术无需开胸,通过口腔插入内镜即可切除病变组织,不仅能完整清除肿瘤,还能最大程度保留食管功能,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等并发症。”相比传统手术,内镜治疗的住院时间缩短至1-2周,患者术后1-2天即可进食流质食物,大幅降低了治疗对生活的影响。
即使是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内镜治疗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当肿瘤导致食管狭窄、吞咽困难时,相马宁教授团队会通过内镜下放置支架,撑开狭窄的食管通道,快速改善患者进食问题;对于肿瘤出血的情况,还可通过内镜下止血并联合介入手段控制病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济南南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在相马宁教授的指导下,引进的常规胃肠镜、放大内镜、超细经鼻内镜、超声内镜及治疗内镜,构建起覆盖全流程消化道诊疗的立体化设备体系,五项技术各有专攻又协同联动,为患者提供从基础筛查到精密诊断、微创治疗的全周期解决方案。
最后,相马宁教授呼吁广大市民要重视食管癌的早期筛查和防治。他表示,食管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内镜筛查,以便尽早发现病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